【導讀】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,今年有超過10%的考生報考了香港的大學。對于他們來說,北京大學或者清華大學,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,更大的誘惑來自香港———靈活的招生方式、豐厚的獎學金、全新的教育模式,以及更好的就業(yè)和深造機會。
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,今年有超過10%的考生報考了香港的大學。對于他們來說,北京大學或者清華大學,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,更大的誘惑來自香港———靈活的招生方式、豐厚的獎學金、全新的教育模式,以及更好的就業(yè)和深造機會。
香港伸來的橄欖枝
實際上,對香港伸來的橄欖枝,人大附中的學生早已不新奇。 這本是一個“不存在高考升學率問題”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學校,2011年—2013年,每年有40%的考生能升入北大、清華和人大。5月19日,該校副校長沈獻章說,香港來北京招生并不是短時間的事,10年前,人大附中便有學生陸續(xù)赴港澳就學。和現(xiàn)在不同的是,當時港澳高校招收的都是不占內(nèi)地招生指標的自費生。雖然那時港校就對成績優(yōu)異者提供高額獎學金,“但由于渠道不暢通,前去就學的學生并不多”。大規(guī)模的報考出現(xiàn)在2005年。這一年,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正式納入全國統(tǒng)一招生計劃,香港的另外6所高校和5所澳門高校仍繼續(xù)在內(nèi)地自主招生。
這一年,人大附中有24名考生接到香港高校的錄取通知書,其中20名最終成行。沈獻章介紹,這20人中有同時接到北大或清華錄取通知書的,但自己選擇了香港;也有比北大和清華的錄取線差幾分的,態(tài)度更是毫不猶豫。讓老師們印象深刻的是,一位在兩次模擬考試中都考出高分的學生第一志愿選擇了清華大學,第二志愿填寫的是香港城市大學,但在正式高考中發(fā)揮失常,比清華的錄取線還少兩分。結(jié)果香港城市大學不僅錄取了他,還獎勵了24萬元獎學金。 這個事例在同學中廣為流傳。沈獻章說,今年,人大附中報考香港的人數(shù)超過10%,達到95人。北京時代鳳凰快遞公司經(jīng)理儲皖滬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。他的情況如同那位“失而復得”的師兄——有實力上北大或者清華,但也選擇了香港。全家研討,初步敲定3個志愿填報方案:香港城市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;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;中國科技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。年初,孩子赴港參加“京港學生對話”,專門到香港中文大學“轉(zhuǎn)了轉(zhuǎn)”?;貋砗?,說了一句讓原本還猶豫的媽媽徹底改變主意的話: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學上學。這個家庭決定用“香港攻略”———也就是第二方案———來應對孩子的命運之戰(zhàn)。
“水與火的區(qū)別”
香港用幾場簡簡單單的宣介會,便打開了內(nèi)地的缺口。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,香港有6所高校是自主招生,并不占內(nèi)地的招生指標,萬一考生不能被北大和清華錄取,香港還可以作為一條退路。宣介會上的港方教師,讓學生和家長眼前一亮。“他們氣質(zhì)很好,談吐很有學者風范。”儲皖滬說。儲家的“香港攻略”確立之前,儲皖滬接連擠進北京和天津的兩個會場——分別由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主辦。教學理念,教學內(nèi)容,全英語教學方式,學校環(huán)境,博士生錄取比率,畢業(yè)后學生的去向,都令他感觸很深。“起碼不像北大和清華有那么多學生,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接觸。”儲皖滬說。但要獲得香港的大學獎學金,難度并不亞于上北大或者清華。嚴格的筆試和面試,將考察考生的英語能力和均衡素質(zhì),他們要求學生視野開闊,思維活躍,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與人溝通能力。
“我們培養(yǎng)學生,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數(shù),而是今后在社會上能不能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、合格的人。”港方教師這樣解釋。而這一點,恰恰說到了家長們的心窩里———內(nèi)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學生缺少創(chuàng)造性思維,只知道標準答案。一些有經(jīng)濟實力的家庭甚至當場拿定主意:即使拿不到獎學金,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學。為香港招生叫好的不僅僅是學生和家長。“我相信在香港,學生能受到貨真價實的教育。”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楊東平教授說,“內(nèi)地的大學,整體上還處在前現(xiàn)代狀態(tài)。”在他看來,內(nèi)地和香港的教育模式“完全不同,就像水與火,越來越多的人會明白其中的區(qū)別”。一個簡單的例子是,內(nèi)地大學生上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要付額外的費用;而在香港,這是校方提供的基本服務之一。
50萬元的獎學金誘惑
香港高校一年的學費約為6萬-8萬港幣,生活費在1萬-4萬港幣左右。為吸引尖子生,各校都拿出了巨額獎學金。中文大學今年計劃在內(nèi)地招生270人,其中提供100個全額獎學金,每個全獎包括大學4年所有的學費、住宿費和生活補貼,共計約50萬港元。 城市大學設立了44萬港元的“狀元獎學金”,去年海南狀元李洋首獲殊榮。此外,該校還分不同等級發(fā)放其他獎學金,從24萬到2萬港元不等。來自深圳的薛明宇,因中學期間曾獲國際化學競賽金牌而于2004年被保送北大。入學不久,他獲知香港大學招收全獎學生,立即報名并被順利錄取。“我并不覺得北大就比港大差,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學費,還給生活費,我為什么不來?”薛明宇說。香港大學中國事務執(zhí)行主任陳燕玲承認,去年,香港大學為全球的海外學生設置了100個全獎,每年12萬港元左右。內(nèi)地有五六十個學生拿到獎學金,但并非都獲得全獎。薛明宇還記得,港大在北大招收全獎學生7人,報名人數(shù)達200多,“我在北大的班里有10個狀元,4個國際競賽金牌得主,實力非常強,但還是有人覺得港大競爭太激烈,干脆不報名了。”
“香港的大學早就與國際并軌了”
并非所有內(nèi)地學生都沖著獎學金而來。北京狀元陳秀野選擇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,還在于科大“視野開闊,中西結(jié)合”。根據(jù)《泰晤士報》評比,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在世界200所大學排名中居前50位,該校50%的教師畢業(yè)于世界著名學府,許多教授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力。“我們除中文系外,學校從教材到課堂全部采用英語教學。很多教授本身就是外國人,不會講中文。”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(jiān)黃依倩說。城市大學朱國斌博士也介紹說,城市大學擁有52位講座教授,其中10位是世界各國的知名院士。他作過一個比較,“現(xiàn)在內(nèi)地許多一流大學都說要與國際接軌,其實我們香港的大學早就與國際并軌了。”和內(nèi)地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計算不同,香港學生的成績用國際承認的GPA(平均分績點)計算學分。“這種方法督促我們在一學期里持續(xù)不斷地為每一科努力。”溫州來的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專業(yè)一年級學生夏倩說。由于期末考成績只占總成績的40%左右,平時的出勤率、測驗、作業(yè)、課堂演講等反占更大比重,夏倩不敢忽視任何一天的課程。
手機請直接輸入:如1860086xxxx
座機前加區(qū)號:如01059992xxxx
請輸入您的電話號碼,點擊通話,稍后您將接到我們的電話,該通話對您完全免費,請放心接聽!